1927年6月初,冯玉祥部占领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6月13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第二次主像。为了纪念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阵亡将士,1928年冯玉祥下令在今郑州碧沙岗公园位里营建碧沙岗烈士陵园。...
曹传松、何建明《试论楚带完墓》一文,综合楚地的大量壁完墓葬的形制分析得出,认为壁盒墓墓主身份多为平民,壁完葬俗可能来源于北方的鬼方民族。丁兰《试论湖北地区的带完楚墓》一文,认为湖北地区带完楚墓为庶民墓的埋葬形式之一,而非某一特定“族”的葬俗,壁完具有实用功能。王丛礼《楚墓壁完与腰坑研究》一文,认为楚墓壁完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和平民墓中常出现的建筑形式之一,反映了楚人对居住条件与环境的追求。...
张天恩《石鼓山户氏青铜器相关问题简论》}i),王颇、刘栋、辛怡华《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以及辛怡华《石鼓山M3墓主是“父乙”》三文以石鼓山M3多完现象与刘家文化带头兔的墓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石鼓山多完墓属于姜戎族的户氏家族墓地。林森《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所见“分器”现象研究》一文,亦认为石鼓山M3多完现象与姜戎人有关系,墓主人应该是生活在宝鸡地区姜戎部族的一位重要人物。...
琉璃阁墓区共经历了五次发掘,1935年12月发掘M1,之后1937年春又发掘49座战国墓(其中4座为车马坑),1936年河南省博物院发掘甲、乙两座墓,1950年秋发掘20座战国墓,1951年秋发掘8座战国墓(其中1座为车马坑),共80座。三十年代发掘时正值抗战期间,发掘记录散失,出土的文物多被掠走,残存材料极其有限,《山彪镇与琉璃阁》的编写没能将所有的发掘材料详细叙述,仅将一些保存有拓片等资料的大墓进行了介绍,本文在梳理材料的过程中,根据报告的内容及各种研究性文章,尽可能多地从中提取相关的考古信息。...
豫北地区战国墓的发掘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发掘,郭宝钧先生先后主持发掘的河南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两处墓地,发现了大批的战国墓葬...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各国相互兼并、相互争霸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疆域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要想准确地划分不同国家的疆域,只能根据文献的记载和考古资料去推测。有关战国时期的疆域划分,诸多学者都进行过考证。...
我国既有的殡葬设施规划,充分考虑了殡葬设施的宏观布局规划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定量配置。各个城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都较合理的解决了城市殡葬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协调统一。很多城市专项规划都很注重公益性安葬设施的设置,注重生态葬式的提倡。这些对于后续其他城市的专项规划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我国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认知的矛盾性 虽然殡葬设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死亡及相关事务的恐惧,我国人民对殡葬设施一般避而不谈。然而,传统儒家思想对孝道推崇有加,因而我国“视死如生”、“隆丧厚葬”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种需求使得殡葬设施在空间上又能够便民、利民。...
由于传统文化和国情的不同,我国殡葬设施中各个子系统的功能、数量、组合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具体差异性如下: (1)运行机制 我国殡葬设施为政府投资,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而西方殡葬设施虽也受地方政府审查,但采用市场机制,由私人投资兴办。 (2)殡仪馆 我国现代殡葬设施中的殡仪馆与国外相比业务范围更广,相当于国外殡仪馆与火葬场的综合,但数量很少,在各个城市分级配置不均衡。而国外殡仪馆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能满足各个城市的需求。...
墓祭,指的是生者在逝者墓前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来祭祀祖先,以表达对逝者追思、孝思之情。俗称扫墓、上坟、墓祀。在古代,一般每年要举行两次墓祭活动,春秋二祭,春季的四月四口清明节和秋祭重阳节。每到清明祭祀之日,家家户户上山祭扫祖坟,表示对祖先的追思和悼念,十分诚敬。所谓扫墓,即要扫去墓周围杂草灰尘,整修墓碑。...
蒙古祭天主要有六月祭天和八月祭天两种形式,其中六月祭天在保留蒙元特色的同时还加入了汉名族文化。 由于蒙古式祭天仅限于皇亲国戚,除此以外的人员都不能参加,所以史料鲜有记载世祖朝的祭天,《祭祀志》载,“世祖中统二年(1261),亲征北方。夏四月己亥 (八日),躬祀天于旧桓州之西北。洒马湮以为礼,皇族之外,无得而与,皆如其初。”...
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被称为太庙。据今为止,太庙祭祀已经延续了两千年的历史,而太庙作为庄严而隆重的帝王祭祀的场所,成为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政治意义的仪式性建筑。中国是个礼仪之邦,重视祭祀之礼,而帝王家的祭祀活动则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也就是太庙祭祀,它象征着帝国的统治权在一个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因此,与强调受命于天思想的郊祀礼仪一起构成了国家祭祀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