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在叙述丧葬习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两个概念:丧礼和丧俗。《说文解字》中对“礼”和“俗”的解释分别是:“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俗,习也”。那么丧礼就是为丧事而举行的一种仪式行为。而丧俗则是在丧事上表现的普通的习俗和习惯。辞源对“丧礼”的解释是:旧时居丧和举办丧事的仪节。辞海对“丧礼”的解释是:处理死者敛殡祭奠和拜踊哭泣的礼节。而对“俗”则都解释为长期形成的风尚和习惯。所以丧俗也就是长期在某地形成的处理丧事的风尚和习惯行为。...
清至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尤其从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动荡不安,西方现代文明不断输入,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碰撞。对深处西北内陆的陕西关中而言,现代文明的影响也在日益渗透,只不过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传统的观念依然牢固,尤其表现在丧葬方面非常突出。当东南沿海的大城市推行新式葬礼时,关中仍然以传统的丧礼为主。即使在民国时期,政府在丧葬礼仪中己有明确规定使用新式丧礼,但在关中的民间,这种新式丧礼几乎没有推行。...
对于陕西关中的丧葬文化研究,目前见到主要有一下学者的研究:李如森《略论关中东周秦墓葬制与关东诸国的差异》(《北方文物》,1993年第4期)。张建忠主编的《陕西民俗采风·关中》(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只对黄河岸边及礼泉、千阳的丧礼有所提及。李松柏的《陕西关中的丧葬礼俗的文化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田亚岐、赵士镇的《东周时期关中地区国人秦墓棺掉的演变》(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主要依据考古资料对东周时期关中秦人的棺停规律做了梳理。从复杂向简单变化,墓扩结构的变化决定了棺撑结构的发展。学者张晓虹在《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一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一书中论述到清代陕西风俗时对关中的厚葬问题做了探讨。其它关于关中丧葬文化的记载多存在于现代新修的地方志,此外有关陕西的民俗文化一类的书籍中也多有记载。...
山东地区是儒学的发祥地,号称孔孟之乡。以儒家礼教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厚葬久丧、以礼教孝的精神为基础的传统丧葬习俗,根植于这片土地两千余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耳濡目染、代代传袭的生活习俗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改变。...
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根据宅基或坟地四周风向水流等形势,来推断住家或丧家的福祸吉凶,俗称“看风水”。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秦汉以后,吸收易学、阴阳五行理论、i纬、天文、历法等学说内容,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许慎《说文》解释:堪,天道;舆,地道。晋人郭璞《葬经》解释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宗教,两千余年间宗派纷呈。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历经近两千年的传播,在我国影响甚广,已经完全中国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深远影响。这两种宗教和儒家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丧葬习俗影响深远。就连外国的传教士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在数世纪过程中,一整套起源于儒教又杂揉其他不同宗教观点的风俗被建立了起来。出现在葬礼上的各种仪式成为各种宗教的交汇点。道教的道士在死者房间奏乐,佛教的和尚为他们念经”。伊斯兰教自7世纪传来我国,据现有文字记载,元初,开始在山东有所发展,主要为回民所信仰和传播,故俗称“回教”。伊斯兰教对于广大汉族民众影响相对较小。...
土葬习俗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代代相传的习惯性做法。“入土为安”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火葬制度的推行旨在节约土地、树木,防止大办宴席铺张浪费的目的,然而,在梧桐窝子这些问题一直未被重视,导致人们根本就不考虑火化尸体,其中包括各种主客观原因,还有火葬制度本身也存在问题。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问题:...
推行了几十年的火葬制度,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却没有一点影响。当地寿终正寝者至今无一例火葬的记录,更不用国家不提倡土葬方式这一说了。因为在芳草湖农场这片地广人稀的地方,没有人会感觉到用地的紧张。下面一例比较得知:“按每年832万(2004年全国死亡人口832万)人全部进行土葬计算,才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面积0. 00234%,一百年减少耕地量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 234%,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是在占全国总面积万分之一,仅容纳五万人口的芳草湖农场,土葬的占地面积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另外,当地有相当多的土地因开发成本较大而暂时未开发,一直荒着未被开垦为耕地。所以在此声明,梧桐窝子存在的土地问题,并非是社会关注的土地(耕地)利用问题,而是土葬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调节作用 家庭成员的去世,使得原本紧密联系的成员链条出现了断裂,身处其中的人们多少会表现出慌乱和不知所措,禁忌将人们的关系及行为模式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群体的信心和增加个人生活的勇气。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指出“丧礼中的禁忌可以使活人与死人保持着一种关系,再有信仰使信灵的底存在,且信灵底善意或恶意,再加上追悼的礼、祭祀的礼,通过这些就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恐惧、失望、灰心等离心力,使受到威胁的群体生活得到重新统协和再接再厉的机会。”正如卡西尔指出:“禁忌体系尽管有其一切明显的缺点,但却是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体系。它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社会体系中没有哪个方面不是靠特殊的禁忌调节和管理的。...
美孚黎人过世第13天要举办“同望”仪式,即丧家的亲戚与同公派兄弟等人携带酒坛一个、小生猪一只、米2斤、礼金若干到丧家祭奠亡灵。清晨,一黑公先把燃了13天的柴灰清扫干净,另外两个黑公接着在亡者屋内排列酒坛,首位是丧家自备的一个大酒坛,其次是出嫁女儿送来的,然后才是亲戚等人送来的。酒坛上登记着各家户主的名字,根据次序排列在屋内右侧,每个酒坛里都放上一点米酒、一段新竹、新鲜的芭蕉叶。排完一行,黑公把两根竹竿架在酒坛上对绑,坛口覆上新竹编织的小竹筛,上置小碗三个,里放米酒。等客人基本来齐后,黎道公开始用黎语念咒,其道场是在门口靠山墙处摆一方凳,上放黎服一套和几百元人民币,其前置酒三碗,水一杯。亡者家人在屋内纵声大哭。黎道公边念咒边用一小竹筒灌酒进丧家所备置的酒坛内(竹筒下面刻有小口)。其咒语的大意是:‘现在送酒送生猪给你(亡者)吃,你吃了以后保佑全家人平安无病”。灌酒完毕,黎道公在黑公的协助下打笠杯问卦,直到出现好杯为止。...
亡者去世第三天,众人在汉道公的带领下到坟地祭拜,给新坟封土,意为把这块墓地封给新鬼管辖,故称“封土”。...
在美孚黎的丧事活动中,女人亡祭叫短灯,男人亡祭叫长灯。男人亡祭除了“做七”时的((六道科》,还要唱过十殿的诸多经文,汉道公白天夜晚要不间断唱上两三天才能做完,甚是辛苦。所以,在西方村,六个汉道公在办丧事的时候一般都会到场,互相替换协作。...